科研课题结题论文
计算机工程管理科学科研申请书
体育艺术科研立项申请书
电力电工科研课题申请书
中小学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申请书
护理护士保健职称课题
医学药学科研立项申请书
教育教学科研项目申请书
经济管理研究项目计划书
档案图书馆科研立项申请书
水利交通工程论文代写代发表
建筑工程职称论文代写代发表
NSFC项目申请书代写
NSFC申请攻略申报书代写
代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立项项目标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政策
代写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问题研究
·医学临床 ·经济财会
·政治法律 ·教育体育
·文学艺术 ·计算机
·基础医学 ·药学生物
·建筑电气 ·语言文化
·工学工程 ·护理康复
·写作经验 ·格式范本
名称:研友工作室
电话:0760-86388801
传真:0760-86388520
邮箱:51643725@qq.com
地址:广东中山市孙文中路2号
网址: www.zzss8.com
商务QQ:51643725
微信二维码

业务联系
教育体育
关于新媒体在推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添加时间: 2013-11-4 10:04:40 来源: 作者: 点击数:1889

 

摘 要:新媒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推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新媒体在推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如何进行有效选取、优势应用、平台打造以及良好运行等方面展开相关论述,以期更好地推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精神文化建设;途径

Thinking of The New Media in Promoting 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bstract: The new medi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ampus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that how effective selected for the new media resources, advantages of application, platform to build and run well,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Keywords: new media;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way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先进文化,需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①]当前,新媒体作为“第五媒体”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舆论导向、信息传播、宣传教育等重要作用。高校应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积极打造新媒体引导平台,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以便更好地丰富高校群体精神世界、增强高校群体精神力量、满足高校群体精神需求。

一、合理配置校园媒体资源,有效选取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新载体

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力实施,校园媒体在全社会的关注度也得到不断提高。校报、校园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已形成相对稳定格局。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字信息为基础、互动传播为特点、更具创新形态的媒体即新媒体在全社会,尤其在以青年聚集较为密集的高校校园内更具影响力。新媒体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其大致以网络新媒体(特色网站、拟社区、论坛、博客、播客、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电视等);数字新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IPTV等);移动新媒体(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为主要表现形势。

不可否认,新媒体的优势是明显的,其强大的生命力亦是无法阻挡的,然而,出于种种原因,部分高校未能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调整政策,有效引导,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形成新媒体“学生热,领导冷,管理差”的“无政府”状态,严重影响着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成效。对此,笔者认为各高校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理性对待新事物的发展,按照以下原则科学选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新载体。

第一,立足实际,做到“三贴近作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产物,新媒体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更具优势,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鱼龙混杂的局面,进而极易给人们在选择和实施时带来困惑,对此,各高校应立足“三贴近”原则加以选取。其一,贴近校园。在选取新媒体时要始终考虑具体校情、立足校园,从校园具体情况和设施等方面选取最有利的新媒体;其二,贴近学生。“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研究,真正了解当代大学生想什么、在乎什么、喜欢什么”[②],并借助新媒体制作出广大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节目,从而在轻松和谐中达到宣传性和教育性,增强大学生精神文化需要;其三,贴近实际。所谓贴近实际,就是立足校园,反映学校以及广大青年大学生各方面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围绕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生活需要,突显实效性和长效性,更加及时、周到地服务于广大师生。

第二,因势利导,实现合理并存。各高校要通过政策管理,实现媒体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譬如,“由新闻中心建立一支统一管理的采编队伍,统筹汇总校园信息,实现人力和设备资源共享。在新闻中心统一领导统筹下,发挥校报、广播、电视、网络各自的优势,在报道时间上相互配合,内容上相互拾遗补缺,受众群上相互叠加,从而巩固和扩大宣传效果。”[③]高校只有对媒体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在积极利用传统媒体的同时合理选取并科学利用新媒体,将其作为精神文化建设新载体,才能形成1+1>2的综合效应。与此同时,新媒体必须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到传统媒体建设发展的轨道上来,才能实现各媒体之间的有效整合,使其各自发挥所长,形成合力。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独特优势,不断创新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新途径

作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更具庞大的信息量和宽广的覆盖面,同时,以其自身的交互性、跨时空性、零费用发布等独特优势深受人们热捧。高校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不断创新精神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做到充分体现四个一致——“大小一致”、“时空一致”、“角色一致”、“费用一致”。

第一,“大小一致”。高校是大社会的窗口和缩影,是一个地区的重要学术中心和文化中心。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大社会与小社会主流思想的一致性。新媒体承载信息量更大,覆盖面更广,影响力辐射更强,能够有效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更好地弘扬社会正气以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而有效地把大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思想渗透到高校这个小社会中。同时又可以有效促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纳入到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体系中来,以此确保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例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与此相应,高校这个小社会可借助新媒体优势资源第一时间有效宣传和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从而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发展。

第二,“时空一致”。新媒体的跨时空性这一优势,使得高校群体在接受信息时更具及时性和平等性。就时间角度而言,高校群体的每一员均可通过新媒体同时参与信息交流。“新媒体提供的在线评论功能使信息反馈的时间大为缩短,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可以在悄无声息中将任何信息在几秒钟内传至全球任何一部联网的信息终端,即时通信服务则完全消除了交流双方之间在时间上的间隔,使信息的交互传播突破了时间限制。”[④]从而有效增加了新媒体的参与度与互动性,对校园精神文化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就空间角度而言,不同地域的高校群体,甚至是同一高校的群体在不同地点,均能通过新媒体被纳入到同一个交流体系之中,平等享有信息资源。当前,各高校在大力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积极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构建优秀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跨时空性的优势,鼓励引导新媒体多宣传健康向上的精品力作、引导高校群体积极加入信息的交流、讨论、共享之中。

第三,“角色一致”。我们所说的新媒体的交互性,是指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享性,即每个人都可以进行信息的发布、传播、分享。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角色固有关系,模糊了原有传播主体间的界限,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参与者。“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以往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受众’逐步成了消费者乃至传播者,传统的‘你传我受’的方式被革命性地颠覆成为‘你传我传大家传,你受我受大家受’的双向乃至多向交互传播的方式。”[⑤]此外,高校精神文化不仅包括学生与老师的观念文化、交际方式等,而且包括时髦服饰、新潮发式等外显文化。而在这些方面高校群体中学生往往走在时代前列,广大青年大学生往往借助新媒体优势平台自由传播新思想、互动交流新时尚,影响着高校包括教师在内的广大群体,丰富着校园精神文化。

第四,“费用一致”。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其零费用发布的优势大大增加了其在校园媒体中的影响力,增强了高校群体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尤其在广大青年大学生中更具影响力,从而把高校几乎所有人员都囊括其中。高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各类群体参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以便增强精神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一优势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可能引发一些负面效应。如“部分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手机媒体等,发布一些对社会、学校、人生等的不满情绪或不良小道消息,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激发各种矛盾和引发社会问题。个别大学生由于缺乏法纪观念和对有关问题的甄别能力,稍不如己意即通过 BBSQQ、个人博客等载体,发布所谓个人申明、主张、言论,混淆视听。”[⑥]对此,在充分利用新媒体“费用一致”这一特点时,各高校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防止过犹不及。

三、积极构筑新媒体资源平台,努力拓展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新阵地

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指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⑦]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创新业务形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⑧]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构筑现代校园传播优势平台,拓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新阵地。

第一,打造互动式平台。高校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以及交流互动。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中,微博、BBS论坛、博客、QQ、飞信等为高校各类群体参与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交互平台。例如,针对高校群体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关部门可邀请专家做客论坛,与师生进行在线交流。新媒体互动式平台的构筑,使参与者在自主接受内容的同时,能够自由发布信息、表达意见,进行及时反馈。通过互动式平台,一些新言论、新思想、新理念会不断涌现,有利于高校精神文化的繁荣与创新。

第二,搭建共享式平台。高校在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时,可充分利用校园原有校报校刊、党报党刊、校园广播、电视大屏幕、黑板报等传统传播载体进行宣传,但这些传统媒体受时空限制较大,其共享性相对较弱。对此,高校应充分重视互联网以及移动等新媒体的重要性,积极搭建共享式平台,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现代高校群体中,电脑、手机等产品已成为个人必备工具,相应在新媒体共享式平台的构筑中,应将校园网、手机报等做为重点共享工具来打造。鼓励制作适合共享式平台传播的精品佳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共享式传播,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占领新的信息传播制高点。

第三,构筑研究式平台。高校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文化传播中心,在构筑新媒体优势资源平台,推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必须突显高校“高知识”、“高品位”、“高密集群体”等特点,为高校群体的理论研究与科研创新提供一个崭新的环境。例如,可通过完善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网路信息发布和搜集引擎等,为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创办特色网站、主题网站,开展网上理论研究,丰富广大师生精神文化需求;开设学习专栏,刊发一些有影响力的评论和理论文章,以此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校风,增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实效性。

四、科学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有效推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良好运行

借助不同的传播载体,信息传播过程通常存在差异性。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主要由以下四个要素组成:传播者à守门者à过滤器à受众,可将其称作“主导受众型”,其“把关”特征明显。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有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以及方式,可将其简化为:传播者ßà接受者。在这个双向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专业群体也可以是个人;所传递的信息更具直接性和及时性;接受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布信息,这一方式被人们通常称为“受众主导型”,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被动传播的角色,极大地提高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与此相应,就另一个角度而言,新媒体反馈机制更加灵活,互动性更强,缩短了信息传播周期,但不再通过守门者把关,容易出现“无政府”状态。易导致一些与社会要求不符,不适宜公开提倡的内容出现在媒体中,从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当前各高校对这一问题往往存在的现状是“学生热,领导冷,管理差”,对此,我们应该在科学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健全措施,有效推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良好运行。

首先,让领导“热”起来。在高校校园中,传统媒体发展至今已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机制,而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却相对模糊,极易造成鱼龙混杂的复杂局面,致使不良信息侵蚀校园,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现象通常得不到人们足够重视。对此,学校领导必须加以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要给与大力支持,并及时加以指导;同时,相关部门领导要积极借鉴传统媒体的管理经验,紧密联系校园实际,构建新媒体自身的长效管理和发展机制,形成全面、客观、及时的校园媒体监督系统。

其次,让学生“智”起来。针对新媒体双向传播的特点,各高校必须强化学生媒介素养,将管理和教育,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让学生“热”的同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真正做到“智”,在理智中冷静观察、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各高校只有积极加强学生素养,为学生提供解读媒介信息的思考角度和评判工具,培养学生区分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理性对待不良信息的传播,从而实现双向传播的高效化。其一,要加强学生自律。只有不断调动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将效果提升到新的高度。其二,要加强学校他律。高校可从课内和课外两个角度来加强青年大学生媒介素养。在具体实践中,课内可开设专门课程,同时把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在课外实践阶段,可通过指导学生广泛参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媒介素养。

最后,让管理“好”起来。完善的制度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科学的管理是校园精神文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有效推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良好运行,不仅要建立健全新媒体监督系统,更要注重从法律约束机制等方面入手。这是因为新媒体传播过程省去了“守门者”和“过滤器”的环节,较之传统媒体其把关环节较弱。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各高校必须加强新媒体信息控制力度,增强新媒体信息的过滤程度和净化程度,铸就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各高校应该遵循依法治校原则,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发布、传播、共享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惩处,从而形成依法监管、规范有序的信息传播秩序。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19.

[②]周先进,邬丽.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③]张娜民.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刍议[J].当代传播.2008,(2).

[④]赵婧.新媒体下的大众文化[J].新闻爱好者.2009,(12).

[⑤]张志君,张婧莹.多重视阈多种力量多维创新———转型期本土新媒体资源配置的几个问题[J].现代传播.2008,(2).

[⑥]周先进,邬丽.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19.

关于研友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2007-2013 中山研友工作室 ZZSS8.COM 电话:0760-86388801 QQ:51643725
地址:广东中山市学院路1号 邮编:528402 皖ICP备12010335号-3
  • 物理类核心期刊投稿邮箱网址
  • 研究成果的运用研究的认识与体会
  • 电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足部慢性溃疡护理
  • 基于SPOC平台的问题牵引式教学法在
  • 医学期刊投稿邮箱收集(有效大全最新)
  • 腰硬联合麻醉用羟乙基淀粉扩容与用复方
  • 医学期刊投稿邮箱收集
  • 睾丸鞘膜切除翻转术中缓慢放出睾丸鞘膜